在燃油车时代,物流企业车辆的基本调度逻辑是“车货匹配”,因为加油站设施覆盖全国、加油速度很快、不同站之间油价差异不大,因此调度层面只需要关注收发货两端路线、运距、载重、方量、时效等因素,能源补给因素完全是隐身的。
但在新能源时代,逻辑彻底被颠覆了,因为纯电车辆虽然经济性高,但相比油车还存在几个差异:
1、充电耗时长(快充30-60分钟 vs 加油3分钟),在时效中要把补能时间估算进去;
2、充电桩总量多但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覆盖率不足,调度时要考虑偏远地区的找桩时间;
3、场站标准不统一,功率、位置、电价差异大,从成本上要考虑电价的差异,从时效上要考虑不同功率电桩的充电时间;
4、载重、路况会大幅影响实际续航,所以在路线规划时需要更保守的估算。
更为关键的是,“站”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燃油车调度里,“站”(加油站)是没有存在感的。而新能源时代,“站”(充电站)直接决定“车”的生死—电桩位置、电价差异、排队时间、电桩功率都成了核心约束条件。
一些物流企业在“油转电”之后车辆趴窝,或者没有跑出最好的效率,根本上是低估了“站”在新能源时代车辆调度中的影响权重。
也就是说,在燃油车时代,“车”是独立于“站”的,物流调度时只用考虑车与货的匹配,加油站作为大家默认的普遍性基础设施,是完全被忽略的。
而新能源时代,“站”的状态(位置、功率、可用桩数、排队时间、电价)决定了“车”的可用性、履约范围和运营成本,所以车与站紧密相连,车辆调度时既要考虑“车货匹配”,更要考虑“车站协同”,如果忽略“站”的约束条件去调度“车”,必然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完成履约。
所以说,物流企业在进行新能源车辆调度及路线规划时,一定要跳出传统燃油车调度的路径依赖,基于新能源车的特性构建“货-车-站”协同模型。
也就是“货”驱动“车”,“车”绑定“站”:根据货物运输需求调度车辆时,必须同步评估该车辆当前电量/续航里程能否完成完成履约,如果不能,必须把“在何处(站)、何时、充多久”作为决策的一部分嵌入到路线规划中,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路线的动态规划:
路线规划不再依赖燃油车“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规划逻辑,它必须包含到充电站相关的多个因素:
(1)沿途充电站的实时状态(可用性、排队时间、电价);
(2)车辆续航能力与工况的实时关系;
(3)充电所需时间对整体履约时效的影响;
(4)不同充电策略(快充/慢充、充多少)的成本效率权衡;
(5)是否可利用装卸货时间进行补电,即目的地充电;
2、充电调度与车辆调度的融合:
(1)避免车辆集中到正在排队的充电站造成延误;
(2)需要引导车辆在谷电时段或到成本更低&有充电优惠的场站充电;
(3)为高优先级或急需补电的车辆预留充电资源或规划最近补给点;
(4)如果有在分拨中心或档口自建电站,则需要考虑场站自身吞吐能力和车辆集中回场时间的匹配。
前面分析的是电车,如果是醇车,则需要在“货-车-站”的基础上,增加“醇”这一因素,形成““货-车-站(醇)”的协同模型。
以远程H8M/H9M醇氢电动轻卡为例,它兼具了燃油车和纯电车的长处,满醇满电状态下单次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醇加注快、能耗成本低、冬季续航不打折。但当前甲醇燃料的可获得性相比油和电都存在一定差距,甲醇加注站的覆盖率是少于加油站和充电站的;同时,醇氢电动轻卡的醇&电双动力系统相对更复杂,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其调度逻辑与电车和油车都有显著差异,对车辆调度和路线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如下:
首先,甲醇燃料成为核心决策变量:
(1)加注站稀缺性是最大约束条件:甲醇不像燃油那样随处可加,调度车辆时,甲醇加注站的位置、距离、甲醇库存量和价格都要成为与货物目的地同等重要因素;
(2)路线规划必须围绕“醇站”:路线规划时必须包含甲醇加注点位置,需要评估的是:
车辆甲醇预计消耗量(基于工况、车速等);
沿途的甲醇加注站(数量、位置、库存、营业时间等);
不同区域甲醇加注站的价格差异;
如果存在绕行加注站,则需考虑额外里程和时间成本。
其次,“车”的状态管理更复杂:
调度时需要实时监控甲醇液位和动力电池电量,同时结合工况来评估车辆剩余续航里程;
第三,“站”的内涵需要扩展:
甲醇加注站:它是核心能源补给点,其状态(位置、库存、价格、营业时间等)需要接入调度系统,比如实时关注“远醇加注”小程序;
充电站:如果是像远程星智H9M这样搭载了81kwh动力电池的大电量醇氢电动轻卡,充电站也要作为补能点考虑进去,一是可以通过在谷电时段充电、用电驱动来降低能耗成本,二是形成甲醇以外的备用能源,不影响时效。
服务站:醇氢车辆基于其双动力系统,对服务支撑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长距离或跨区域运输时,服务站的分布、能力都需要接入调度系统。
最后,是“货”与能源的深度协同:
高价值/时效货物要优先匹配加注便利路线;
充分利用装卸货场地进行灵活加注:如果场地条件和法规允许,可以规划在装卸货场进行能源补给,目的地补能是新能源时代车辆调度的重要补充方式。
货物重量与能耗的精准匹配:醇氢电动轻卡多在跨城场景运行,包括跑跨城高速,因此风阻和摩擦阻对能耗的影响较大,所以物流企业也要有意识的积累不同载重、路况等能耗数据,从而对车辆续驶里程有更准确的判断,更精准的匹配加注站。
以上的动作能够给物流企业带来哪些收益?
首先是运营效率提升:精准的车辆续航管理及补能规划,可以减少车辆趴窝风险和空驶里程,最大程度保障履约效率;
其次是运营成本降低:通过优化充电策略和甲醇加注策略,可以降低能耗成本;并且通过合理规划路线来降低时间成本,把新能源车辆的经济性发挥到最大;
第三是规模化运营能力放大:只有把基于新能源车的调度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实用用车+补能无忧,才有可能实现边际管理成本的降低,后续才有机会去管理和调动更大规模的新能源车队;
第四是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持续积累的“货-车-站(醇)”数据,可以用于优化网络路由(在哪建站或补能)、车队车辆构成(买什么车/油电配比/醇电配比等)、运输服务定价(价格有竞争力且还有利润)等重要决策;
最后是车辆使用寿命延长:通过优化充电策略(如避免深度放电、高温充电等)和甲醇加注策略(如在指定的、合格的加注站进行补醇),能减缓电池衰减,保障发动机质量,从而提升车辆使用寿命、降低维保成本,并且提升车辆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效率。
新能源物流车的调度核心,在于能源补给点从后台走向前台。因此,构建“货-车-站(醇)”协同模型,把补能约束深度嵌入到调度逻辑当中,不仅仅是工具升级,更是经营理念的转型,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新能源车的潜力,实现物流企业的收益提升。
顺丰1092亿、圆通326亿、韵达247亿、申通247亿……上半年快递业绩出炉!
2093 阅读国家队出手,中国物流集团再添一起收购案
1626 阅读京东服务+招商-机器人安装服务商
1262 阅读2025上半年物流十大事件:2.5亿日即时单、37%企业AI化、快运80天破万吨神话、5.5亿战略投资、462亿碳交易……
1286 阅读站比车重要?物流车辆调度逻辑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
1181 阅读圆通速递在江西成立物流新公司
1011 阅读兴满物流:破局零担“散乱江湖”的聚合革命
989 阅读中国外运等在武汉投资成立汽车科技公司
850 阅读苹果宣布在沙特开展零售业务
871 阅读湖北首家本土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成立
88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