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快递圈刮起了一股“反内卷”风。尤其是7月以来,这股风越刮越猛,直接改变了行业多年的“低价换量”玩法。
先是义乌快递单价小幅上调,紧接着,作为全国快递“产粮大省”的广东也跟进了。广州、佛山、中山、深圳等地,0.1公斤的快递发货价被要求不得低于1.4元,比之前上涨了0.4至0.5元。揭阳、汕头等潮汕地区也同步实施了类似的调价措施。
这意味着,靠“1元发全国”抢市场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过去那种依靠恶性价格战抢占市场的无序竞争模式,正在被逐步打破。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不打“价格战”,快递公司的“护城河”在哪?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是继续拼价格?还是拼速度?拼服务?也许快递行业,正在迎来一场真正的“大考”。
快递行业的“内卷”已到临界点,反内卷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
长期以来,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今年上半年,主流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平均单票收入已降至2元左右,部分区域甚至更低。在这种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扩张模式下,虽在短期内推高了业务量,实则正在侵蚀行业的根基。
当收入难以覆盖成本,企业在技术投入、网络优化和人员保障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便难以为继。末端配送被迫依赖压缩人力成本来维持运转,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也因资金与精力受限而放缓。这些问题日积月累,最终集中体现在服务质量上:时效不稳定、包裹丢失破损、用户体验持续下滑,品牌竞争力反被削弱。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为控制成本,部分加盟商压缩快递员收入、减少补贴、延长工时,导致一线员工劳动强度大、职业认同感低、流动性高。这不仅影响配送质量,也动摇了整个服务体系的稳定性。
当这些矛盾日益凸显并难以调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被实质性削弱。技术进步放缓、组织能力停滞、服务价值被长期低估,使得快递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举步维艰。
因此,打破内卷,本质上是一次行业价值的重塑。它反对的是低水平、同质化的内耗,反对的是不正当竞争,反对的是以损害行业利益、网点生存和员工权益为代价的不正当竞争。
价格战的最大代价之一,是一线快递员的生存困境。在加盟制体系下,快递员收入高度依赖派件量,单票派费从早年的1.5元一路降至0.8元甚至更低,直接压缩了他们的收入空间。为了完成日益增长的派送任务,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简化服务流程,甚至牺牲服务质量来换取效率。
结果显而易见:服务质量缩水,客户体验下降,快递员身心俱疲,行业形象持续受损——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越压成本,越难提升服务;服务越差,越只能靠低价竞争;低价越普遍,一线收入越难保障。
要打破这个循环,关键在于重建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生态,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让快递员获得稳定、体面、有保障的收入。
在这方面,以顺丰为代表的直营模式给出了另一种发展路径。不同于加盟制“层层分包”的结构,直营模式下对快递员实行统一管理,提供底薪、绩效、社保、培训等完整的发展体系。
虽然其单量可能不及部分加盟制网点,但凭借更高的单票收入、明确的服务标准和稳定的客户满意度,形成了更具韧性的运营闭环。这种模式虽更“重”,投入更高,但在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服务”的新阶段,反而展现出更强的可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
当前,快递行业正经历从“内卷”到“提质”的关键转型。提升基层快递员的收入与福利待遇,已不再是单纯的用工问题,而是决定行业能否跳出低水平竞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快递行业的“内卷”,看似是价格之争,实则是服务严重同质化的结果。
一方面,主流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商业模式高度趋同:依赖电商件驱动、采用轻资产扩张、靠规模摊薄成本。在基础服务层面,它们提供的产品几乎无差异——寄得出去、送得过来,时效相差不大,服务标准趋同。
另一方面,快递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尤其在基础运输与分拣环节,自动化设备、干线车辆等硬件设施易于复制。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格局,使得企业难以建立差异化优势,最终只能回归到最原始的手段——拼价格。
近年来,头部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试图打破同质化困局,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在延续规模效应与网络覆盖优势的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将重心转向成本控制、服务质量提升和时效稳定性保障。尽管具体路径各异,但方向一致:从“拼规模”转向“拼运营”、“拼服务”。
以顺丰为例,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快递、快运、冷链、同城、国际、供应链等在内的多网协同体系,并基于不同行业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方案。顺丰也在过去两年推行“激活经营”战略,加速从“卖产品”向“卖解决方案”转型。目前,已围绕重点行业和细分场景,将服务能力从标准化延伸至非标准化领域,形成可复制、可迭代的行业解决方案模型与套餐服务体系。
技术创新,同样是其构建高壁垒的关键路径。从智能分拣系统、大数据预测调度,到“丰语”大语言模型在客服、收派、国际关务中的应用,再到无人机、无人车的落地,顺丰持续将前沿科技融入业务场景。科技不仅优化了自身的运营效率与成本结构,更是具备对外输出智慧供应链能力的能力,帮助客户实现降本增效。
简而言之,顺丰走的是“高价值换信任”的路径,它依赖于直营体系的管控力、航空运力的覆盖力、科技系统的支撑力,以及对服务质量的长期坚持,建立起难以被短期复制的竞争优势。
当价格不再是唯一竞争维度,快递的新“护城河”必须建立在成本效率、运营能力、技术支撑与服务品质的综合体系之上。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比拼,而是全链路能力的较量。
企业唯有通过提质增效、推动技术创新和拓展多元化布局,才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真正跳出内卷陷阱。
随着行业逐步告别“内卷”,这种以能力驱动价值的模式,其长期优势将愈发凸显。这或许正是“反内卷”之后,快递行业参考的一种发展方向:从拼价格,转向拼能力;从抢份额,转向提价值;从压成本,转向稳生态。
玛氏中国 | 2025年度国内运输物流服务【冰淇淋业务】
1466 阅读物流企业如何参加项目投标才能成功中标 | 物流人的必修课
1245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贵州大件宅配、京东帮资源招商
1108 阅读全国港口首座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落地渤海湾港
1086 阅读中国光伏巨头,又花50亿在国外建厂
1012 阅读沃尔玛头程物流整柜入仓运输服务已覆盖五大港口
1018 阅读京东物流携手广东广电共建全国广电行业首个集约化供应链中心仓
995 阅读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四成
928 阅读运营好一个仓库要做哪些事
922 阅读DHL恢复全国无包装退货服务
87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