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流企业的日常运作中,"马虎"似乎成了一个万能借口:
货物发错了?"哎呀,不小心看错了";配送延迟了?"路上有点堵,疏忽了";单据填错了?"太忙了,没仔细核对"。
每当类似问题发生,当事人和管理者最常见的反应是:“这次是马虎了”“下次注意就行”“人嘛,难免犯错”。
但当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物流行业的许多错误并非单纯的“马虎”,是更深层的逻辑漏洞。
"马虎"二字,掩盖了太多本应被正视的问题。真正的职业素养,不是不犯错,而是不重复犯错。
接下来,分享几点看法:
当管理者脱口而出“这次是马虎”,本质上是在逃避对问题根源的追问。
究竟是操作者的个人失误,还是管理体系的失灵?物流链条长、环节多(从订单下达到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签收反馈),每个节点都可能因“模糊化处理”埋下隐患。
真正的负责,是把“马虎”的原因具体量化出来,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法。
1.1 把“他人马虎”当作挡箭牌,忽视管理责任
在许多物流企业中,当错误发生时,管理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员工的问题”——分拣错了是拣货员马虎,配送延迟是司机马虎,单据填错是仓管员马虎。
这种做法虽能暂时缓解团队内部的紧张气氛,却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管理问题。比如,是否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工作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激励机制是否合理?
当管理者把所有问题推给一线员工,却对管理流程、系统工具、培训体系视而不见时,“马虎”就成了最廉价的借口。
比如,某物流企业618大促前,入职了一批新员工,工作中经常犯错,深入调查之后发现:仅接受1天培训就直接上岗;货位标识模糊,相似SKU放在相邻位置;复核环节形同虚设。
1.2 对“自己马虎”选择性失明,纵容低效习惯
更隐蔽的问题是,许多管理者对自身的“马虎”选择性失明。
他们可能忽视流程漏洞(如未规定复核)、默许操作随意性(如允许口头传达关键指令)、纵容低效习惯(如依赖人工记录而非系统录入)。
这种“只盯别人不盯自己”的态度,让“马虎”开始层层传导,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组织文化。
当管理者自己把"马虎"当作习惯性借口时,实际上是在拒绝成长。
比如,某物流公司的调度主管,习惯通过电话口头安排司机任务,却从未要求司机书面确认或系统录入。
当司机记错送货地址或漏接重要备注时,主管只会批评“你怎么这么马虎”,却从不反思:为什么不用更可靠的TMS系统?为什么没有建立任务确认机制?
1.3 模糊化处理不能解决问题,容易恶性循环
无论是将责任推给他人还是自我原谅,模糊化处理错误本质上都是一种短视行为。
"这次就算了,下次注意"——这种处理方式导致:犯错成本过低;同样错误反复出现;团队形成"犯错无大碍"的认知。
它阻碍了问题的根本解决,使得同样的错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反复上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物流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乃至企业形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比如,某物流企业统计显示,对错误进行模糊化处理的团队,同样错误重复发生率达63%,而明确追责并改进流程的团队,重复错误率仅9%。
物流行业的操作高度依赖细节,而重复犯错的背后,往往藏着可量化的具体问题。
把“马虎”的原因拆解到具体环节,我们会发现:犯错的原因通常逃不出三类——能力不足、不守规矩、验证缺失。
只有通过数据统计与流程拆解,才能找到真正的“病根”。
2.1 技不如人,个人的能力短板是硬伤
物流行业涉及仓储、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重复犯错,有时确实是因为个人能力与岗位的要求不匹配,无法胜任当前工作。
当能力不足未被正视,所谓的“马虎”就成了能力问题的遮羞布。这种情况下,提升个人能力是关键。
企业应提供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员工自身也应保持学习热情,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比如,仓库里的叉车司机,在拐弯时有时候会撞到墙或者货架上,如果你问他本人,他肯定会说是不小心,实际上,就是技术没有练到位。
2.2 不守规矩,任何操作都有约束条件
物流行业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这些规范是保障物流顺畅、减少错误的重要基石。
分拣打包需要复核实物信息是否与订单一致,运输需要按客户要求的时效表执行,单据交接过程中需要双方签字确认。
但许多错误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人图省事跳过复核步骤,有人为赶时间简化操作流程,有人认为“偶尔一次没关系”。
当规则被人为弱化,“马虎”就成了违规操作的借口。
某运输公司频繁因“超载被罚”,司机抱怨“客户非要装那么多,我们也没办法”。但核查后发现,90%的超载订单是为了“多赚运费”默许装货,且未严格执行“称重复核”流程。所谓“马虎”,实则是对“载重限制”“合规要求”等基本规则的漠视。
2.3 不懂交叉验证,单点依赖必然出错
物流运作涉及多个环节的协同,单一节点的疏漏可能被后续环节放大,交叉验证是一种重要的作业质量控制手段。
致命错误往往源于:仅靠一人核对重要数据;无冗余设计的关键环节;信息传递依赖单一渠道。
通过不同岗位、不同方式对同一信息进行核对,可以有效发现并纠正错误。然而,许多物流人由于缺乏这一意识或习惯,往往在单次操作后就认为万事大吉,结果错误频出。
比如,在仓库里的朋友应该清楚,盘点的方法中,有一个叫“移动盘点”,什么意思呢?就是对当天操作过的货位进行盘点,这个盘点其实就是对于拣货员拣货的行为做的一次交叉验证。
物流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并非天生不犯错,而是掌握了“不贰过”(不重复犯错)的方法论。
他们的经验揭示了一个事实: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式重复错误。
不贰过的本质,是“用系统对抗人性,用流程替代侥幸,用反思推动进化”。
3.1 拒绝借口,“是人就会犯错”不是挡箭牌
人们在面对自身过失时,最常使用的辩解之词便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一说法固然成立——犯错确实是可以理解,但绝不能以此作为行事准则。若在行动前便预设容错空间,失误必然如影随形。
职场中每个环节都应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以零缺陷为目标全力以赴。
须知错误本身绝无光荣可言,当失误被赋予某种崇高意义时,其本质危害反而会被华丽辞藻所遮蔽。
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弱化责任意识,更会消解持续改进的动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真正的专业精神,体现在对每个细节的严谨把控,而非对既成错误的合理化解释。
3.2 一次做对,用系统思维替代“事后补救”
一次把事情做正确,是物流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这要求物流人在工作中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一次做对的关键,是把“避免犯错”嵌入操作流程的前端,而非依赖后端的“检查补救”。
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标准和流程、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等。
高效的工作方法,如事前之“5W2H确认法”,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如何/多少;事中之“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事后之“三不放过”,原因未查明/责任未明确/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高效的防错设计,如颜色 区分之冷库中不同温区托盘用蓝、红、黄三色,一眼识别;形状防呆之冷藏车厢挂钩必须“U 型”才能扣紧,反向无法插入。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错误发生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3 持续精进,复盘-行动是最高级的成长
反思是成长的阶梯,优秀的物流人懂得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如今天哪一步可能出错?为什么没出错?如果出错了该怎么改进?
他们会回顾自己的工作表现,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他们还会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物流行业的进步,本质是通过不断反思与迭代,把“经验教训”转化为“系统能力”。那些从不复盘的人,注定在同一个坑里反复摔倒。
正是这种时时反思、保持精进的精神,使得他们在物流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
物流行业的错误从不是简单的“马虎”二字可以概括——它是管理漏洞的暴露,是能力短板的警示,是规则漠视的代价。
当我们将所有问题都推给“马虎”,实际上是在逃避真正的责任:管理者逃避了流程优化与团队赋能的责任,员工逃避了自我提升与严谨操作的责任。
优秀的物流人从不把“马虎”当挡箭牌,而是用标准化流程、技术工具、复盘文化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中。
他们明白:每一次重复犯错,都是对客户信任的消耗;每一次“下次注意”,都是对专业精神的亵渎。
物流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不贰过”能力的竞争——只有拒绝模糊化处理、量化问题根源、用方法论替代借口,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长期生存的门票。
别再让“马虎”背锅了,真正的责任,在每一个物流人的行动里。
快递大变革:“纳税新规”落地、社保加强征管,这次反内卷谁会被淘汰?
1120 阅读白犀牛B轮融资总额近5亿,顺丰三度加注,车规级无人车加速落地!
862 阅读京东物流2025运输业务招标
660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贵州大件宅配、白云区资源招商
598 阅读四川首个低空冷链物流项目启建
562 阅读运满满“倒货清源”行动成效显著:首月处理超26000个违规账号
612 阅读美团闪购联合华为共建“骑手补给站”
515 阅读桥水基金清仓阿里、京东等中概股
557 阅读淘天集团内部更名为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天集团
559 阅读京东物流上半年总收入985.3亿元,同比增长14.1%
515 阅读